2025
八月
29
【圣经问答】| 户籍纪17-18章
《户籍纪》第十七章 问答
一、为什么要把那些火盘打成薄片包裹祭坛?
答:因为那些铜火盘曾在上主面前被擅用献香,虽然使用者(250人)因不合法的行为被烈火焚灭,但这些器具因曾在上主面前奉献而成了圣物(17:3)。天主命令司祭厄肋阿匝尔将这些火盘打成薄片,覆盖在祭坛上,作为永久的警戒标记,警告后世不要僭越司祭职,只能由亚郎的后裔,即合法司祭,在天主面前行礼。
二、天主为何容许这种公开警戒?
答:这是天主施行公义之后,为教导而留下的外在记号。这种圣事性的行动(用圣器物作记号)强调天主对礼仪规矩与司祭圣召的严肃性,如同教会内对司祭圣秩的要求,不可由平信徒或非圣召者僭取。
三、人民为何再次埋怨梅瑟和亚郎,说是他们“害死了上主的人民”?
答:虽然科辣黑和他的党羽明显是因挑战天主的权柄而遭毁灭,百姓却仍盲目不明天主的圣意,把天主的惩罚归咎于梅瑟和亚郎,认为是他们在搞权谋,致使同胞遭灾。这显示他们在属灵上仍然刚硬,不明白罪的后果是出于对天主的不忠与反叛,不是人间的权争。
四、当会众再次反叛时,天主如何反应?
答:天主要立刻毁灭他们(17:10),但梅瑟和亚郎再次俯伏在地为百姓代祷,展现出真正的牧者精神。梅瑟指示亚郎带着香炉,向上主献香,为百姓行赎罪礼,亚郎便跑入正在蔓延灾祸的人群中,“站在死者和生者之间”,直至灾祸止息(17:13)。这是旧约中司祭代祷角色的典范形象,也预示基督“中保者”的职分(参希5:1-4;9:11-14)。
五、在这场灾祸中死了多少人?
答:共有一万四千七百人丧生(17:14),这还不包括前一章因科辣黑事件而被地吞噬与被火焚灭的那些人。这显示属灵悖逆对整个会众的严重后果,以及天主对亵渎圣职的极度愤怒。
六、为什么天主要让各支派交出棍杖,并显一个神迹?
答:以色列民不断怀疑天主对亚郎及其后裔的拣选,故天主让每个支派的首领交出一根棍杖,在会幕中放一夜,第二天发芽开花的那一根,即显明那人是天主亲自拣选的。这样一来,天主要亲自平息百姓对司祭职的质疑,以永久确立亚郎后裔的司祭地位(17:20)。
七、哪一根棍杖开花了?为什么这很重要?
答:肋未支派亚郎的棍杖不仅发了芽,还开花、结出成熟的杏果(17:23)。这神迹显示:
天主亲自印证亚郎司祭职的合法性。
亚郎的棍杖象征了由天主所赐的生命与恩宠,棍杖本为枯木,却能结出果实,显示天主使属灵权柄结果实。
“杏”在圣经中象征“警醒”(见耶肋米亚1:11-12),也寓意司祭要在圣殿中日夜侍立、守望天主的子民。
八、亚郎的棍杖后来如何处理?
答:天主命梅瑟将它放在约柜前,作为对叛逆者的鉴戒(17:25),提醒世人司祭职并非出于人意或家世,而是出于天主的主权拣选。这也是我们今天尊重教会圣秩与有效圣召制度的重要教导。
九、百姓最后有何反应?
答:他们因接二连三的灾祸而惊恐,惊呼:“我们完了!……凡接近上主帐幕的都该死;我们岂不都该死?”(17:27-28)这是他们意识到自己罪性严重,对天主圣洁的敬畏升高,但仍未完全明白:只有透过天主所立的道路(即亚郎的司祭职),人才可以安全地亲近天主。
十、本章对我们今天有何属灵启示?
答:
司祭职是出于天主的圣召,不容僭越。正如天主选择亚郎一样,今日圣秩圣事的设立与传承也是教会的神圣传统。
信友不可以血气或平等主义观念质疑教会的神职制度。尊重天主的安排,是教会合一与圣洁的根基。
代祷与赎罪礼的力量:亚郎为百姓站在“死者与生者之间”,预示了基督的救赎工程,也教导我们要为他人代祷、祈求天主怜悯。
教会应保存“警戒的记号”,正如圣器、圣职衣、圣像等,都为提醒信友不可轻慢圣事圣职。
神迹不是为了表演,而是为了建立信德与秩序。亚郎棍杖开花是为平息怨言,使会众不再疑惑。
《户籍纪》第十八章 问答
1. 问:上主如何划分司祭与肋未人的责任?
答:
上主吩咐亚郎及其子孙(司祭),对圣所和祭坛负全责(18:1、7),他们负责所有与献祭、帷幔内神圣事务有关的职务。肋未人则作为司祭的助手,负责会幕外围的工作,不可接近祭坛或至圣之物,违者必死(18:3)。
2. 问:肋未人是否有同样的圣职身份?
答:
肋未人虽服务于会幕,但他们并非司祭,不能行祭祭礼。上主特别拣选他们是为协助亚郎家族(18:6),他们属于“献于上主的人”,但不是司祭(18:2-4)。
3. 问:俗人可以参与会幕的工作吗?
答:
不可以。凡非司祭或非肋未人(即“俗人”)接近圣所或祭坛,都会受到死亡的惩罚(18:4,7)。这表明对上主圣所的敬畏和尊重是绝对的。
4. 问:司祭有何神圣特权和供养来源?
答:
司祭可以享用以色列子民所奉献的祭品,包括:
火祭所剩的至圣之物(如素祭、赎罪祭、赎过祭)只限男子在圣处食用(18:9-10);
摇礼的献品、初熟之物(油、酒、五谷、地产)可由全家洁净者享用(18:11-13);
首生牲畜不可赎回,应焚烧脂肪、洒血,肉归司祭(18:17-18);
这是上主与司祭家族立下的“盐约”,表示永久、坚固、不变的盟约(18:19)。
5. 问:“盐约”是什么意思?
答:
“盐约”象征着稳固、恒久不变的盟约。盐在古代是保存和洁净的象征,故“盐约”表示上主对亚郎和其后代的司祭职权与供养的永恒保障(18:19)。
6. 问:肋未人是否可以在以色列地中分得产业?
答:
不可以。肋未人不拥有地业,因为上主亲自成为他们的产业(18:20)。他们的报酬来自以色列人所奉献的什一之物(18:21),这是为报酬他们在会幕中的劳役。
7. 问:肋未人收了什一税后,还需再献上什么?
答:
肋未人也要从所得的什一献仪中,取十分之一献给上主,即再次奉献“什一之什一”(18:26)。这表示即便服事的人,也要奉献上主,这是对全体信仰群体的教导。
8. 问:肋未人可以怎样处理其余的祭品?
答:
在奉献了最好的部分之后,余下的可以在任何地方与家人共享(18:31)。这是上主为他们在圣所中服务的工价,是神圣而正当的报酬。
9. 问:若肋未人不献出最好的部分,会有什么后果?
答:
若他们不献出最好的部分,就是“亵渎以色列子民的祝圣之物”,将会招致死亡(18:32)。这强调祭品的圣性与奉献的诚意。
神学反思:
本章确立了神圣职责的明确界限:谁被选为司祭、谁为助理、谁不可擅自接近。
这也预示新约中的教会职分分工与尊重(参阅伯多禄前书2:5)。
上主是唯一的真正产业(18:20),提醒我们应以上主为我们真正的保障与满足。
